第三百二十二章 体验生活
作者:
江陌南 更新:2021-07-03 19:09 字数:2289
而且父亲也只是表示自己宴请宾客,并没有拉她去作陪,腊梅便装作不知道这件事,让他自己去折腾好了。
能给父亲带来面子和荣光,腊梅也觉得挺骄傲的。
她差点被孙谋绑架一案中,吴启智损失了二十万元,但吴启智表示,钱是能赚回来的,人命才是最重要的。
腊梅在绑架案件事态基本平息之后,才把事情告诉罗浩。
她知道如果马上告诉罗浩,罗浩肯定会急躁不安,从京城飞回来,所以她提前告知徐叔,不要告诉罗浩这件事。
罗浩果然十分震惊,表示要从京城飞回来看她。
腊梅表示说不需要了,再过几天她就要去京城了,这些日子她要好好多陪陪家人。
罗浩听了,知道腊梅的话有道理,只好按捺下内心的焦躁,并表示,下次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不告诉他,他肯定要生气。
让腊梅欣慰的是,四人学习小组的小伙伴都拿到了京城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后他们都能在京城相聚,他们约定,以后到京城上学,还要经常见面。
想着要离开家,随着上学的日期日渐逼近,腊梅更加依依不舍,除了去找郭虢平复心情,安抚她外,腊梅也花更多的时间陪着爷爷奶奶。
奶奶颜瑛这个月因为年纪大了,已经从村办幼儿园彻底退休了。
幼儿园对老园长依依不舍的同时,也收到了一份意外馈赠的礼物。
颜瑛以个人名义捐了一万块钱给学校,添置桌椅、玩具、书籍等教学设备。
桃源村的人知道了都十分感动,这村子里的许多姑娘、小伙子,还有现在为人父母者,不少是当年颜瑛带出来的孩子。
按他们自己的说法,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出息,但是见自己的园长奶奶退休了还这么为大家着想,他们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给学校增添一些教学设备,还有人就着手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刷个漆、砌个围墙什么的。
桃源村幼儿园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委会便要为颜瑛举办一个退休仪式,感谢颜瑛几十年为村里孩子的付出。
颜瑛没想到村里这么有心,自是答应不迭。
捐赠仪式的当天,颜瑛穿了一身喜气洋洋的红色裙子套装,衣服是腊梅在香江给她买的,颇显气质。
吴启智开车送她们回村。
颜瑛没想到村里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在学校入口处让一群孩子举着小花,看到她就喊: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颜瑛感动得要命,赶紧下车抱抱那些小豆丁。
让她意外的是,欢送仪式上,村里只要有空的老小都来了,场面十分热闹。
村长声情并茂地介绍了一番颜瑛对村里幼儿园的贡献。
不说别人,就连村长自己小时候也是在这个幼儿园长大的,所以十分有感情。
小朋友代表给颜瑛送上鲜花。
村里这么给面子,吴启智高兴地当场拍板说要再给学校捐三万元。
村长……好开心!
期间腊梅的出场也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腊梅是华清的准大学生,纷纷叫孩子们要以腊梅为学习的目标。
孩子们虽然不知华清为何物,但是见大人都这么狂热,也扯着稚气的小嗓门说:
“感谢颜奶奶,向腊梅姐姐学习。”
小朋友们的活泼可爱,让颜瑛更加依依不舍。
她虽然不是国家正式编制的老师,领的是村里的工资,工资很低,仅够勉强维持家用。
但因为热爱这份事业,也知道大家少不了这个幼儿园,所以一直坚持了下来。
如果不是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了,怕照顾不好孩子,她是不想退休的,见孩子们这么可爱,以后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了,她心情真是很复杂。
“奶奶,你有空还可以经常来幼儿园溜溜哒哒,经常来看看孩子们。”腊梅劝道。
村长也说:“没错,颜奶奶你离不开孩子,孩子们也离不开你,你有空就多回来走走。”
几经劝说,颜瑛这才打消了难过的心情。
孩子们表演了好多节目,唱歌跳舞,整个捐欢送仪式热热闹闹的。
村里人都夸说颜奶奶好人有好报,帮他们照顾了一辈子孩子,自己的孩子也都有出息,孙子孙女都考上了全国顶级的大学,令人羡慕。
颜奶奶听着村民这些夸赞的话语,脸上乐得笑开了花。
人老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有出息,再就是图个面子,这些颜瑛都有了。
腊梅当起了背景板,大家夸她时,少不得就要羡慕颜奶奶,这让颜奶奶心情十分愉快,就连退休的烦恼也减轻了许多。
剩下不到十天,腊梅还想和爷爷亲近亲近。
只是爷爷每天都窝在竹器社里,他不晓得怎么管理,工厂主要是吴启亮在负责管理。
现在厂子里的订单像雪片似地飞来公司,竹器社已经和县里谈下了一块一百亩的地,在争取优惠政策,准备建成全市最大的出口基地。
腊梅知道,这个年代是做外贸的黄金时间,她到公司后,看到吴启亮让技术员开发出来的新品,把产品乡土元素和国外顾客的生活需求融合得很好,腊梅颇为惊艳。
她顺走了几个纸巾盒,说上学后可以自用,也可以送人。
吴启亮见厂里的作品得到侄女的认可,很开心,说等腊梅到了大学,需要什么,打电话过来说,让人寄给她。
现在快递业没有那么发达,但是寄货通过邮政还是可以实现的。
竹器社的这些产品都是出口的,质量要求挺高的,所以拿去做手信还是挺好用的。
如今好东西都出口,在国内的商场反而见不到这种产品。
腊梅觉得自己在竹器社办公室挺无聊的,便说要好好体验一下工厂的生活,下车间帮着大家干活。
吴启亮觉得可以让一向在学堂里成长的侄女尝尝做工的滋味,便同意了。
腊梅第二天就下了草编车间。
如果是以前二十号人的竹器社,都是老面孔,大家都认识腊梅,但现在补充了很多新的工人,吴启亮故意把腊梅分在新工人多的区,省得让人处处照顾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