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公襄若宧
作者:
繁朵 更新:2021-07-08 16:28 字数:3619
叔侄俩为扶阳王一脉嗣子的争执虽然一直没放到明面上,但暗地里的较劲就没停过。
摄政王属意的嗣子人选当然是越平庸老实越好,血亲那边也千万别有什么厉害人物,反正就是挂个名,不惹事也担当不了什么事情的那种。
但淳嘉没有兄弟扶持,却是想用这机会搞个宗室里的同盟的。
只是天子年轻,虽然经年以来颇占上风,但在周王汉王这种老字号强势藩王眼里,还不足够让他们下定决心投注——由于国朝亲王郡王就藩之后,无诏基本上就没有归回帝京的可能,他们这种太宗时候封的王,没意外的话世世代代都在封地过日子,中央的争斗,再怎么鲜血淋漓,跟他们关系也不大。
除非就是孝宗那种情况:嫡支绝嗣,需要从他们的子孙里头挑选过继。
然而这种挑选也往往轮不到他们做主。
故此扶阳王一脉的爵位虽然很吸引这些子嗣昌盛的藩王的注意力,若要他们因此卷入皇帝跟纪氏之间的争斗他们却有些迟疑了。
主要是他们什么都不做的话,纪氏也好,淳嘉也罢,都不会对这些藩王怎么样。
一旦站队,成功了也还罢了,若是失败,后果可想而知。
贬位去爵那都是小事,一个不好,不定这一支都要玩完。
这代价不免叫他们有所迟疑。
淳嘉此刻趁势提起来定下嗣子人选,不无委婉劝摄政王服软的用意:如果天子挑了,摄政王不反对,这个人选是肯定能通过的。
然后其背后的藩王就算本来不怎么想趟浑水,也不可能没有表示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裹挟。
“……陛下想让谁继嗣扶阳王一脉?”摄政王沉默片刻,缓声问。
淳嘉干咳一声:“朕以为周王之子公襄若宧,性情敦厚,一表人才,纯孝谦逊,可为扶阳王一脉嗣子。”
公襄若宧与摄政王同辈,是周王的小儿子,嫡出,不过是继室嫡出,今年不过十七,尚未婚配。
这一代的周王元妃生下七个子女后病逝,因为已有世子,对于嫡子的需求不那么强烈了。周王再娶时就比较放飞自我——他的继妃林氏出身不算高,但美貌非常,而且能歌善舞,善解人意,将周王哄的特别开心,几近宠夺专房。
只是这林氏子嗣不丰,膝下统共出过二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还夭折了,公襄若宧是她硕果仅存的孩子,林氏当然是爱若珍宝。
但周王世子乃正子嫡孙,一早封了世子,地位稳固,又有诸多同母所出的弟妹为羽翼,更有年长的庶子辅佐左右……林氏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得罪周王世子,嗯,确切来说,她还得讨好这个继子,好让世子多照顾些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种情况下,如果淳嘉立公襄若宧为扶阳王一脉的嗣子,可想而知,林氏为了亲生骨肉的前途,也会想方设法将周王拉上淳嘉的船!
摄政王快速思索了下周王在宗室里的地位,这位是太宗幼子之后,论辈分是摄政王的堂伯父,数代下来将周地经营的滴水不漏,算是国朝最有实权的藩王之一。
对于摄政王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他的辈分。
毕竟,摄政王跟淳嘉的争斗里,他本身的辈分就是一个优势,关键时刻很方便倚老卖老。但若周王站在淳嘉那边,回头摄政王端着王叔的身份对天子指手画脚之际,周王也出来对摄政王说长道短呢?
虽然周王年纪不小了,可看公襄若宧的年纪,也能猜到这位必然是老当益壮的。
他要是在淳嘉跟摄政王撕破脸的时候还在世,这真的就太麻烦了。
而且就算到时候周王没了,这不还有林氏在?
林氏的出身再让人诟病,她也是周王正儿八经娶的续弦,是摄政王见了也要称一声“王伯母”的长辈。
周王年纪大了,她可是还年轻的。
如果只是个王伯母也还罢了,关键到时候她站淳嘉,淳嘉也护着她,就跟如今的袁太后差不多,那么宗室里就没人能够轻忽她,不能不看着这位“王伯母”各种发话了。
“公襄若宧没有同母兄弟,其生母娘家子嗣也不算昌盛。”摄政王就说了,“他如今尚未婚娶,怕是成亲之后子嗣缘分也不一定好。这人选未免不大合适。本来扶阳王一脉就是子嗣单薄,如今才没了嗣子。哪能再找个这样的?万一过两年扶阳王一脉又没人了怎么办?”
“国朝藩王继嗣的规矩,无嗣国除。”
“但扶阳王一脉毕竟是陛下的出身所在,破例为其过继嗣子、保留封国也还罢了。”
“可一而再再而三,怕是其他宗室都要有意见。”
“以孤来看,不如选建昌伯的侄孙罢,那公襄霂也是才貌双全的纯孝之人,而且兄弟子侄众多,必然能够兴旺扶阳王一脉。”
只听伯爵这个爵位就知道,建昌伯是宗室之远支,乃是连王爵都没保住的那种。而且还是侄孙,那就更远了。
这公襄霂淳嘉有所了解,是摄政王大力推荐的嗣子人选,人的确纯孝,对父母言听计从千依百顺……冲着这一点淳嘉也不可能选他。
毕竟人对亲爹亲娘那么好,等过继到扶阳王一脉,谁知道会不会拿着扶阳王一脉的好处去倒贴血亲?
淳嘉就算不指望扶阳王一脉给自己帮上多少忙,总也要替他照顾好袁太后曲太后以及昆泽郡主,这么个郡王爵才不算白给出去不是?
他温和的说道:“叔父,公襄若宧尚未成亲,其生母虽然子嗣不昌,但生父周王却子嗣众多。到时候给他选个宜生养的正妃,料想不至于没有嫡子的。如朕乃是数代单传,如今膝下还不是有了四子一女,且尚有妃嫔怀孕在身?”
“而且公襄若宧乃亲王嫡子出身,郡王该有的礼仪规矩,他自幼耳濡目染,不难适应。”
“倒是公襄霂,不过是伯爵侄孙,与咱们嫡支血脉疏远,纵然与伯爵府走动频繁,学的也不过是伯爵那一级的东西,一时半会的哪里撑得起郡王府的体面?”
“两位皇太后已经卧病在榻,若这会儿嗣子还要她们提点操心,岂非雪上加霜?”
“再者,当务之急,乃是铲除纪氏。”
“王陵事变乃纪氏所为,若是拖久了此事,恐怕他们又要生出风波。”
摄政王挑眉道:“正因为纪氏狡诈阴狠,才不能选公襄若宧,此人年少,怕是应付不来。到时候,还不是叫两位皇太后跟着劳心劳力?”
淳嘉慢条斯理道:“叔父难道忘了前两日王灵来之事?王灵来乃状元出身,岂是没见过世面的主儿?却还是为纪氏所惊,主动上表请求退婚!公襄霂出身太低,若为嗣子,怕是会步上王灵来后尘,被纪氏稍作恐吓,就乱了阵脚。”
“倒是公襄若宧作为亲王嫡子,其母又深得周王宠爱,自来胆大,可不是纪氏容易左右的。”
“而且其乃周王嫡亲血脉,纪氏纵然想对他做什么,也要考虑是否会激怒周王与周王妃……叔父,咱们如今跟纪氏角力之际,扶阳王一脉乃是突发之事,难道还要专门为此耗费精力,去保护这一脉的嗣子?”
摄政王沉着脸,心道你说的好听,其实还不是想拉拢个帮手?
他定了定神,说道:“但那也没必要选周王子,其实汉王膝下的一些子嗣也是可以考虑的。”
就算他最看好的人选公襄霂已经没理由继续举荐了,那也不能让淳嘉太过如愿以偿了——虽然汉王跟他关系也不亲近,未必会站在他这边,但怎么都比公襄若宧这人选强吧?
这压根就是淳嘉精挑细选之后敲定的。
“汉王膝下诸子孙也有合适出继的,只是……”淳嘉笑了笑,淡定的告诉他,“汉王世子前些日子收了底下孝敬的两个美人,却与纪氏有些关系。”
摄政王面色微变:“当真?”
“这是皇城司报上来的。”淳嘉安然说道,“叔父不信,回头一问便知。”
这种事情的确回头问下就晓得了,皇帝总不至于当面撒谎……摄政王脸色很难看,说道:“汉王世子好歹也是我宗室子弟,岂不知当初皇兄为何英年早逝?!他怎么敢做这样的事情?!”
淳嘉叹口气:“也是朕无用,叫宗室都觉得纪氏势大,不好得罪。”
摄政王知道他故意这么说的,不过是装模作样好煽风点火,激起自己对纪氏以及汉王那边的怒火——但他真的按捺不住!
前面说了,摄政王对孝宗是有真感情的。
当初孝宗与纪氏斗得死去活来,可孝宗的生身之母是纪氏女,皇后是纪氏女,宗亲凋敝,诸臣离散,偌大宫闱,几乎没有人站在他这边。可以说,那个时候,孝宗最信任最倚重的,就是摄政王。
不然也不会拒绝活着的时候过继嗣子,一心一意立皇太弟了。
这位天子抑郁而终时,摄政王悲痛的几乎摧心裂肝。
淳嘉再怎么让他羡慕嫉妒恨,再怎么让他怨怼,怎么也比纪氏强——如果摄政王一定要输的话,输给淳嘉他兴许是不服气,输给纪氏他怕是死了都无法瞑目。
“……”沉默良久,摄政王终究还是妥协了,“既然如此,请两位皇太后上表,择周王嫡幼子为扶阳王一脉嗣子,尽快前往扶阳郡告慰先人。”
考虑到这一刻的心软,日后不定带来什么样的麻烦。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王陵坍塌是大事,嗣子若是当真纯孝,不若在王陵之畔结庐而居,守孝三年,既全了与嗣父一脉的情谊,也能安抚先人九泉之下的魂灵,为宫中两位皇太后祈福。”
如今叔侄俩跟纪氏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掩饰,基本上不太可能拖下去了。
公襄若宧守孝三年的话,到时候纪氏应该不再是首当其冲的大敌……摄政王应该能够腾出手来收拾淳嘉,以及周王汉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