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作者:
春溪笛晓 更新:2021-07-03 09:40 字数:6387
《玩宋》/春溪笛晓
第六十五章
入秋之后, 今年又有秋闱, 州学中除了冯茂这些年纪尚轻、学问尚浅的生员之外个个都磨枪上阵, 在秋闱考场上写起了最近极具青州特色的土味四六文。
本来按照惯例是三年一轮, 皇祐年间却改为两年一轮, 广纳人才, 都有人暗暗吐槽“《五年科举三年模拟》该改名《五年科举两年模拟》了”。
王雱臭不要脸, 碾压完冯茂这一批,又去碾压州学的新晋生员,一点都没有跟着往上升的意愿。他现在与屠先生熟悉了, 偶尔找屠先生嘀嘀咕咕,商议怎么帮助生员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天州学月考刚结束,学霸李元东早早到外头等着王雱。
李元东又勤学苦练一年, 学问颇有进益, 平时也能抽出更多时间参与志愿活动,齐鲁博物馆中的丝绸之路模型就是他领头弄的, 这个考据党拉着王雱考据了无数史料, 才把这丝绸之路复原出来。
王雱现在一见到李元东, 头就有点疼。不过大家算是同窗好友, 王雱也不能转头就走, 那太明显了,会被打!王雱也学着李元东的模样斯斯文文地与他问好:“文清怎么在这里侯着?”
王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技能运用得十分纯熟, 李元东一直认为王雱是他的同道中人,并觉得王雱比他机敏、比他更善交游, 心里隐隐有些羡慕。
李元东找王雱也是为了这事, 他一脸惭愧地说明来意:他族中一位叔父来了,还带来个八岁的堂弟。他叔父和他爹要去游览,把小堂弟扔给他带,他从小与书作伴,着实不知道怎么哄小孩,怕冷场,想邀上王雱和冯茂一起带堂弟去逛逛博物馆。
齐鲁文化节过去后,博物馆的门票倒是好买多了,州学生员们因为曾经参与博物馆建设还可以买半票,因此不少读书人闲暇时都喜欢到博物馆里“以文会友”去。
难得李元东找自己不是为了讨论学术问题,王雱心里十分欣慰,一口答应下来。第二日一早用过早饭,他们便在南城门前会合。
李元东的小堂弟叫李格非,长得眉清目秀,和李元东还有那么一点点相似。王雱听到这名字,总觉得有点耳熟,好像在哪儿听过。不过眼前这小孩比他还小,讨论他日后的成就还为时尚早,他和冯茂热情地带着李格非到博物馆里溜达。
正值州学休沐,博物馆里能看到不少熟悉的身影。乖小孩李格非听有他堂哥参与商馆的设计,第一个要参观的就是商馆。看着小孩趴在巨大的丝绸之路地理沙盘前看得目不转睛,时不时转头问他们沙盘上某个位置是什么地方,王雱顿时发现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偏好果然不一样。
沙盘之上,丝绸之路蜿蜒跨越千万里,时而出现沙漠古国,时而出现异域城市,每一个位置后方的墙壁上还展出着对应展品,展示着当年汉唐使者与胡商如何通过这条商路往来各地,完成跨域国界的兴旺贸易。
海上商路也是男孩子的最爱,尤其是上面那些按照比例缩小的精致船模,通过船模的外形和停靠的位置,可以看出海上商路的发展和海船的进化。
得知商馆还有船模可以卖,参观者可以买回去组装或者现场组装好带走,李格非开心得不得了,兴冲冲地掏出钱包表示自己有钱,也要动手试一试。
很少有男孩子能抗拒模型的魅力,王雱也不例外,见李格非捋起袖子要开始玩,他也掏钱买了个高难度船模和李格非一起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
李元东其实也挺想玩,不过他已经十六七岁,不能再那么幼稚了。
李元东在一边站定想和冯茂说说话转移注意力——毕竟冯茂是他的同龄人,应该也不会玩这个才对。不料他转头一看,冯茂已经冲上去兴高采烈地加入王雱和李格非,出手还十分阔绰,一口气挑了几个模型。
李元东:“……”
李元东能怎么办?只能在冯茂的热情召唤下欣然加入。
几个人过足了组装瘾,王雱又忽悠李格非一起玩玩商馆算术游戏。
李格非毫无防备地答应了,结果各种数字陷阱、言语陷阱层出不群,丝毫没有怜惜李格非这个真·弱小可怜又无助·小孩,直接把李格非给弄懵了。李格非忍不住说:“当商人也不容易啊。”
冯茂也跟着玩了几把,结论是如果他爹把酒楼交给他管,要不了两年他就能让酒楼倒闭!李元东比他们都要好一点,不过他很谦虚地表示自己比不过王雱。
李格非转头一看,王雱的出错率居然是零!李格非顿时看向王雱的目光多了几分崇拜。
王雱幼稚地碾压了小伙伴们一把,愉快地带李格非去另外三馆晃悠。一天时间还是太短了,只够他们粗略地逛一逛展馆,不能再和在商馆那边一样动手参与。
李格非跟着李元东回家时还意犹未尽,晚上躺在他爹身边时不住地央求:“爹,我们多留几日吧,我还想去那个农家乐,秋天了,可以自己去摘山楂,还能自己动手做糖葫芦呢。”
李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第二日只能带着李格非去体验了一把农家野趣。到了那儿,李父见到偶尔能见到些熟悉的身影,都是趁着有闲暇过来青州游玩,结果和他一样被儿子缠着不让走的可怜人!
这次王雱没陪着一起去,不过王雱还是从冯茂那听说了李格非父子俩接下来的形成。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古往今来许多家长都是一样的,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抓住了孩子的心,就等于抓住了父母的钱袋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王雱非常满意,和小伙伴们玩了半天,愉快地回家看书去。一到家,小妹就蹬蹬蹬地跑了出来,告诉王雱京城那边来信了。小妹开开心心地说:“有阿琰姐姐写来的!”
王雱点头,拉着小妹到书房里看信。他爹也下衙了,换下了官服坐在那拆司马光给他写的信。
王雱也不急着拆自己的信,堂而皇之地拉椅子坐到一边,准备蹭王安石的信看。
王安石瞪他:“你自己的信捂得严严实实,怎么老爱看我的?”
“爹你怎么这么小气?”王雱振振有词,“范爷爷看信从不避着我来着!至于我的信,那可是阿琰妹妹给我写的,阿琰妹妹是女孩子来着,信怎么好给你看!”
王安石知道自己儿子歪理一堆,也不和他分辨了。这小子也知道人家是女孩,回头人家司马光不让他们通信了看他哭不哭!
王安石想到儿子吃瘪,通体舒畅,默许了王雱坐旁边和他一起看信。
司马光信中大半都是在和他讨论上次他信中写去的一些想法,作为一个泼冷水好手,司马光又找出了不少可能出现的问题。换了别人这样挑毛病,王安石一准拉黑了,不过司马光是他的好友,他能看进去,并且时不时就停下来思考思考。
当然,王安石思考的结果王雱就不得而知了,要他猜的话大概是“虽然你说的都挺对,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拗相公与司马牛的本质,从这些你来我往辩来辩去的信件就能看出一二!
据司马琰给王雱吐槽,这两年司马光和他另一个好朋友范镇针对“大乐”来回讨论了几万字。
所谓的“大乐”,指的是礼乐制度里的“乐”里头比较高大上的类型,随着时间发展大乐已经从一个文字概念变成了具有具体形式和特定内容的音乐形态,主要用于从朝廷到民间的各种重要场合——比如祭祀和丧葬嫁娶。
光是这个“大乐”他们就来回用书信辩论洋洋洒洒几万字,可见司马光和他的好朋友显然是加强版的李元东,可怕得很啊!
王雱想起在开封时司马光给他当老师的日子,顿时头皮发麻。他赶紧停止回忆,跟着王安石一起往下看。比起司马琰只能边用美食伤害他边夹带点京城近况,司马光可以光明正大地给王安石传达很多消息。
今年开春,有心考状元结果落榜、收拢了一堆部属有心依附大宋又惨遭拒绝的侬智高果然反了!
自四月起,侬智高占领广南西路重镇、杀死知州建立大南国,紧接着便率兵一路打过去,把贵州、梧州、端州等等全都收归就有。
南边久无战事,各州毫无防备,城中守将反贼未到已闻风弃城而逃,侬智高仅仅一个月就连克九州,直接围了广州城!
广州城设有市舶司,是南方贸易重地,侬智高围城两月久攻不下,直至七月末才撤离!
朝廷百官得了消息都震动不已,这西夏才平了没几年,怎么广南那边又出事了!朝廷先后派去两员大将清剿侬智高,第一位大将死在侬智高手下,至于那第二位,日前刚传回消息,也因为轻敌而战败了!
两位钦将先后战死,极大地打击了士气,朝廷上下也一筹莫展,不知该在派谁过去平乱。司马光在信中告知王安石,枢密副使狄青有意自请出征,他恩师庞籍也打算举荐狄青前往广南。
如今已是九月末,想来朝廷应该已经有了决断。
王安石放下信,思索起其中的种种关联。
狄青曾经在西夏之战里立下赫赫战功,前些年来范仲淹、韩琦、庞籍陆续当过狄青的上官,都对狄青推崇有加,官家也对狄青十分爱重,让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枢密副使——这已经是宋朝五官能拿到的最高职位了,枢密使一般只能由文官担任,严防武官坐大。
广南事态如此严重,狄青此去若是平了侬智高,归来之后必然会有封赏。不知到时会如何!
王雱也看完了司马光的信,得知狄青自请出征广南,王雱不得不承认历史的车轮是强横的,不管发生了多少改变,该来的还是会来。
上回曹立来信说狄青对他很不错,这次前往广南应该会带上他吧!
哪怕知道历史上狄青最终是获胜方,王雱还是站起来在屋里转悠了两圈。他不知道让曹立这么早去军中到底对不对,也不知道战场刀剑无眼、曹立会不会因此而丧命,到底是曾经朝夕相处过几年的好友,真到了这一刻王雱心里还是不□□稳。
王安石见王雱在那瞎转悠,一下子知晓王雱在担心什么:“现在知道着急了,让人去军中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这个?”到军中去真不是什么好出路,军中出头难,军中士卒也容易被人看轻。若不是曹立有志于此,王安石也不会赞同他去——毕竟曹立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出色,这是他和吴氏都看在眼里的。
王雱唉声叹气:“道理都懂,事到临头哪能一样。”对王安石这种冷酷无情、不但宽慰儿子还要落井下石的糟糕老爹,王雱十分不满,摇着头叹着气跑一边躲着看司马琰给他写的信去了。
王安石:“……”
别人家的儿子都那么贴心又省心,怎么到了他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王雱和司马琰现在持之以恒地进行着“来啊相互伤害啊”的较劲,出给对方的填字游戏越来越难,描写起自己最近品尝的美食来也越发出彩。
王雱看完司马琰的来信,顿感痛心疾首:为什么他们现在都能文采斐然地描述一盘家常菜肴并让对方真切地感受到“哪怕你学着做一遍也尝不到这样的美味”?生活到底对他们两个理科生做了什么呢?!
痛心归痛心,王雱还是抄下菜谱去磨吴氏给他做。一家人刚吃完新菜,就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周家嫂子。
周家嫂子得了王雱的制冰之法,手头宽裕多了,在城中盘了个铺面做各种新鲜小食。虽说制冰之法很快有人仿制,但周家嫂子的食坊还是越做越好,旁人根本比不上。
今天秋闱放榜了,周家大兄试着去考了,没考上。他本就不喜周家嫂子抛头露面做食坊营生,看完榜后回到家发了好大一通脾气,非叫她把食坊关了,好让他安心读书。周家嫂子拿不定主意,这才想过来和吴氏讨个意见。
私心里,周家嫂子是不愿意关掉食坊的,一来丈夫和两个小叔子以后若要走科举之路,钱肯定不可能少花;二来婆婆的病得用药吊命,要是关了食坊,短了药钱,婆婆再病重的话上哪儿凑钱去?
这种家务事,吴氏怎么能插手?她只能温言劝说几句,让周家嫂子回家好好和周家大兄谈谈。
王雱可没那么客气,从听到周家大兄回去发脾气他就拧起眉头。
这种自己没考好就回家朝老婆发飙的男人,若真给他考好了,他怕是会更嫌弃老婆曾经抛头露面赚钱养家!等他手里有了两个余钱,再当个小官,指不定开始搞家里红旗不倒、外头彩旗飘飘那一套!
王雱前世可没少见过这样的男人,有些劣性根千百年都不会变。毕竟有时候无耻的人反而活得更滋润、更长久!
王雱道:“又没让他干活,他怎么就不能专心读书了?”他看向周家嫂子,问道,“周家嫂子,你不喜欢开食坊吗?你做的那些小食都好吃得很,在城里多受欢迎!每日一早就有人在你的食坊外排队等着,若不是你每日限量卖,你一个月就能赚别人一年的钱。这代表你做的食物有很多人喜欢。一件你喜欢做、又能让别人喜欢——还能赚钱的好事儿,为什么不能继续做?”
由于宋朝科举不禁商贾子弟,宋朝的商业还是非常发达的,女子做生意的也不少,尤其是饮食行当,不管是开酒肆的、卖饼的、卖粥的,都有女性的身影;至于出身农户,那就更不用说了,不管男女都是要干活的。
这贫穷的时候要妻子出来赚钱养家,等到日子好过了又嫌弃妻子抛头露面,哪有这样的道理?
更何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攥着钱袋子,在家里才有话语权,地位才不至于被一压再压,压到尘埃里去!
周家嫂子听了王雱的话,也觉有理。她本就不是那种习惯忍气吞声的人,回去就与周家大兄说开了,食坊肯定不会关,若是他嫌丢脸,她少些露脸便是,反正店里也请了些帮工。不过后厨肯定还是要去,她爱钻研各种美味食物。
周家大兄生了好大一阵闷气,却也没办法,他既不算能言善辩,也不敢对妻子动手(何况根本打不过),只能由着周家嫂子去了。
周文兄弟俩听王雱说起这事,告了假好生说了兄长一通。周文兄弟俩跟着王雱久了,眼界也宽了,男的女的都能做很多事,为什么非得让女的关在家里不出门?那得浪费多少劳动力!
王雱没把周家的家务事放在心上,给司马琰写信时只提了那么几句,话题就转到李格非身上。
王雱给司马琰写自己与李格非在博物馆玩这玩那,事实上就是在向司马琰发问:这名字好生眼熟,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这信花了大半个月跑到开封,司马光先拆开看了,看到王雱对周家兄长的评价与对周家嫂子的劝说,皱了皱眉。
司马光是个相当传统的人,坚持男女大防,认为新妇与小叔子平时不能多聊天、出嫁女回娘家最好都不要跟兄弟坐在一块的那种。
即便司马光也知道很多女子会出去做生意、干农活,可那也是为生计所迫。若是生活无忧,女子最好还是在家相夫教子,否则成何体统!
因而面对王雱这种有悖他认知的言论,司马光眉头紧锁。再往后看完,司马光的眉头才舒展一些,主要是他对齐鲁博物馆很感兴趣,王雱从小孩游客的角度给写了写,他便更能弄懂为什么齐鲁文化节能大获成功、这齐鲁博物馆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新去处。
有着这么多勾着小孩玩的新鲜玩意儿,怪不得能那么受欢迎。司马光看完信,想了想,还是把信给司马琰送去了。
男女七岁不同席,不过王雱是他学生,信又经他过目,让他们通通信也没什么。
司马光这样说服自己。
司马琰想得没司马光多。她拿到信一看,就知道司马光又拆看过了,这年代儿女连私产都不能多藏,更别提什么隐私权。司马琰也没办法,只能坐到窗边看起信来。
看到王雱着重强调李格非的名字,司马琰眉头一跳,稍一思索,便在脑海里挖出了与这个名字相关的消息。她读研时的室友是个宋词爱好者,宋词之中又最爱易安词,经常给司马琰说起李易安的词作与生平。
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李易安那首《声声慢》的背景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写《声声慢》时,金兵南下,焚了她与丈夫一屋藏书,她带着剩余藏书去与归家奔母丧的丈夫会合,丈夫却在两年后溘然病逝。遭了这国破家亡之痛,李清照才会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话。
当时室友还给司马琰说起李清照和她丈夫的爱情故事,纳兰性德那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用的就是李清照夫妻俩的典故。李清照自己为某书写序时提到自己记性好,夫妻二人家中藏书无数,两人平时煮了茶,随手指着一堆书说某件事记录在某书某卷某页某行,说中了就先喝茶。
还有一点就是李清照的父亲与她丈夫的父亲其实政见不合,一个算起来属于新党,一个则属于旧党,但是两人志趣相投,仍是结为夫妻。而李清照父亲的名字,似乎就是李格非!
再仔细一回忆,李清照好像确实是济南人,和信里说的齐州正好能对上。
时间过去太久,从司马琰开始工作到来到这个时代,满打满算也有十几年了,司马琰当时又只是个听众,对这个一晃而过的名字印象不是特别深刻。
好在司马琰记性也不错,虽然不能像李清照那样准确无误地说出某句话出现在第几页第几行,但把记忆翻出来梳理梳理还是能确认的。司马琰在回信上给王雱画了幅简单的背景图,取得意境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至于王雱能不能看懂,那就得看王雱的九年义务教育学得好不好了!
……
与此同时,官家也已经下定决心让狄青到广南平定侬智高之乱。第二日,官家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陆、经制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摆宴为狄青践行。
狄青深感君恩,践行宴过后便领着早早挑选好的亲兵往广南出发,踏向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光。